閱讀筆記~《大往生: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》

「為時已晚的幸福」:老人家在發現癌症前的每一天,始終過著自由又充實的每一天…..

本書作者中村仁一是任職於老人安養中心的醫師,經年累月地經歷老人家們的死亡,加上自己也邁入「人生賞味期限快到了」的七十多歲,因此自1996年起組織了「思考自己之死的集會」,他認為唯有透過死亡的觀察,活著的人才知道要怎麼活,才可以讓自己死的恰恰好,不會太早、也不會太晚。平常要怎麼活,才可以讓自己死得很安詳;平常要怎麼和人相處,才可以在死時有親愛的家人、朋友陪伴,而不是孤孤單單的告別人間」他的許多論述顛覆了我們對「死亡」和「癌症」的想法,值得深思與探討。

  • 「死亡」是一種自然的活動,原本應進行得寧靜又安詳,卻因為醫療深深參與其中,反而變得悲慘、變得非人性。
  • 已結束繁衍任務的老人家,最好的方式就是「癌死」(要死就死於癌症),因為能在自己的意志下,為自己的人生拉上劇終布幕,所以若想充分享受「為時已晚的幸福」,就絕不能接受「癌症篩檢」與「健康檢查」等醫療活動
  • 老人家難免會有身體不舒服的情形,這是很正常的事,而且這些不舒服,幾乎都與老化有關,並非去看醫師並吃藥後,就能完全治好,所以我們應像以前的老人家一樣認清事實,明白上了年紀後就是會這樣。不過度依賴醫療,能好好接受老化,並陪著疾病一起走,才是老人家活得輕鬆的王道。→醫療不是萬能,因為生命有極限。人要認老、認份,這樣才能活得自在、歡喜。
  • 自然死」的觀念就是:「陪在老人家身旁,就什麼也不要做,只要靜靜地守候老人家走就夠了。最體貼的方式,就是『什麼也不要做』。」避免老人家在生命末期受到無尊嚴的治療對待。
  • 料理時多下一道功夫,並放在病患眼前,讓病患自行飲食,若病患無法飲食,就將食物拿走,這是北歐人的方式;日本三宅島前人則主張「對於無法攝取營養的人,只能躺在床上的人,只要給他水喝,靜靜地守候他走即可」。→不是因為「不吃而死」,而是「死時到了才不吃」。
  • 活著的人不能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或滿足自我,就強迫即將死去的人承受額外的的醫療折磨。不管自己有多悲傷,到了「該走的時期」,就該讓父母好好地死去,這才是「家人的愛」。
  • 居家安寧療護→「在家醫療死」v.s.「在家自然死」
    條件:1.必須出自病患本人的意願與決心
             2.必須家屬也有「想守候病患走」的意願、體力、充裕時間與輪流守候的人力。
             3.必須有充分理解在家死的醫護社工人員之協助。
             4.適宜的住家環境。
             5.一定程度的經濟能力。
    困難:1.病患擔心會造成看護自己的家人莫大負擔
             2.擔心症狀驟變時會無法因應
  • 癌症會痛是因為接受放射線的照射,以及被劇毒的抗癌藥物猛烈攻擊的緣故。
  • 「及早發現的不幸」:活著的餘生,活得戰戰兢兢,就怕「復發」…..
    為時已晚的幸福」:在發現癌症前,始終過著自由又充實的每一天,既然沒有疼痛的情形,只要不管它,就能繼續過著平常的生活,直到體力衰退,無法自由活動身體為止。
  • 長壽當然不是甚麼壞事,問題出在不是只要一直活著就好,重要的是以甚麼型態活著。

 

相連文章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